纺织网 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化工网商城 风险评级 产业链 企业邮局 网经社 ENGLISH 浏览旧版
纺织网

纺织数字化营销平台

欢迎注册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 请登录>

首页 找企业 看产品HOT 采购中心 资讯中心 展会 百科 撮合交易
行业资讯 价格行情 市场动态 国际资讯 企业资讯 市场评论 展会追踪 纺织科技 时尚资讯 纺织经营者 综合资讯 原料资讯 化纤资讯 纱线面料 服装服饰 纺机家纺 印染资讯 辅料皮革 检测资讯 无纺布资讯
首页 > 资讯中心 >企业资讯

常山恒新纺织:一根纱线的蝶变

70余载织就时光经纬,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山恒新纺织”)恰似一位守拙创新的“老匠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白纱白布起步,如今已蜕变为拥有现代化生产基地、贯通完整产业链的国有骨干企业,几代纺织人以奋斗为梭、奉献为线,将一根寻常纱线,织成科技与时尚交织、品质与口碑齐辉的品牌华章。 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魏倍倍表示:“70多年的积淀是我们的底气,创新与转型则是我们的出路。在快节奏的市场浪潮中,老牌企业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在时代的经纬中织就新发展。” 守正创新 让传统焕发新生 近年来,常山恒新纺织凭借稳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精湛的纺织工艺,已成为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的优质供应商。但面对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守成”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纺织的思维定式,找到能引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魏倍倍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牌企业对转型的决心与勇气。 这份竞争力,首先来自于对创新产品的执着探索。当石墨烯这一听起来遥远的新材料进入研发团队的视野时,不少人存在疑虑:这种广泛应用于高端科技领域的材料,能否与传统纺织行业产生“化学反应”?常山恒新纺织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人员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历经数百次工艺实验与方案调整,攻克了石墨烯与各种纤维融合、规模化生产、稳定性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将石墨烯的远红外功能、抑菌驱螨、防紫外线、防静电、负离子发生等健康特性融入纺织面料。 如今,曾经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概念,已变成走进千家万户的实用产品:冬季保暖的石墨烯发热内衣,能有效锁住人体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为消费者在寒冷天气增添一份温暖呵护;抑菌的石墨烯床品,可抑制螨虫滋生、保持床品洁净,为睡眠健康保驾护航;防臭透气吸汗的石墨烯袜子,能快速排湿、减少异味,带来全天候的舒适体验;石墨烯防紫外线衬衣,为炎炎夏日里的人们多添一份呵护。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更让“科技纺织”理念深入人心,常山纺织用石墨烯科技为纺织品赋能,将健康纺织品带给广大消费者。 魏倍倍介绍:“我们申报的石墨烯家纺面料,凭借突出的功能性与创新性,成功获评2025年度“十大纺织创新产品”。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2025年度中国棉织行业创新产品” 暨“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中,公司申报的“林烯格韵”“青叠·纱屿”“烯迹锦缎”三款石墨烯功能服装和家纺面料,入围“功能科技类”产品目录;一款石墨烯功能家居面料“青竹·烯语”,入围“舒适健康类”产品目录。“这些荣誉是行业对常山恒新纺织创新实力的认可。我们将继续深耕石墨烯等功能性纺织材料的创新研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绿色赋能 织就生态新图景 如果说创新是常山恒新纺织的核心引擎,那么环保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纺织行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常山恒新纺织敏锐捕捉这一市场需求,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从天然原料中探寻绿色发展的答案。 木棉,这种生长在木棉树上的天然纤维,以其抗菌保暖、柔软轻盈、环保的特性,成为企业重点研发的方向。常山恒新纺织历经无数次研发实验、不断调整工艺参数、优化设备配置,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木棉面料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木棉纤维的天然优势,又兼具透气、吸湿等特性,完全契合现代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环保产品的需求。 常山恒新纺织的木棉面料品质过硬,具有“轻盈、舒适、环保”的特点,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无印良品达成合作,将木棉面料推向全球市场。公司开发的木棉抗菌功能面料“木羽紀”,入围 “2025年度中国棉织行业创新产品” 的“舒适健康类”产品目录。 当然,常山恒新纺织的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更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进行绿色改造,引进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将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我们坚信,纺织行业的未来,不仅是科技的较量,更是绿色与健康的比拼。”魏倍倍表示,公司将持续深耕绿色纺织领域,打造全产业链绿色生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环保、健康的纺织产品。 品牌升级 构建产业新生态 70多年的技术积淀、持续的创新研发、坚定的绿色转型,为常山恒新纺织的品牌化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我们更多作为供应商,为其他品牌提供优质面料;现在,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到常山恒新纺织的品质与温度。”魏倍倍表示,品牌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让“金常山”品牌走进大众视野,常山恒新纺织主动拥抱新零售浪潮,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推广之路。企业组建专业电商运营团队,开设线上官方店铺,将石墨烯系列创新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同时走进直播间,邀请主播与研发人员共同讲解产品的科技亮点、材质优势和使用场景,通过直观的展示与互动,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价值。 “直播带货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拓展,更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魏倍倍认为,通过直播间的实时互动,企业能快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与需求,为产品迭代升级提供参考。 如今,“金常山”品牌的线上销量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认识、认可并选择常山恒新纺织的产品。 目前,常山恒新纺织正全力构建涵盖原料供应、新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及市场化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公司与优质原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料的品质与供应稳定性;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东华大学、卡莱多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聚焦功能性纱线、坯布、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矩阵;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一根纱线到一个品牌,从传统制造到科技时尚,我们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也迎来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魏倍倍表示,未来,常山恒新纺织将继续聚焦科技、时尚、绿色、健康四大核心方向,大力推动纺织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功能性纺织产品为核心、兼具内外贸易的纺织行业标杆企业,用一根纱线的力量,编织出中国纺织品牌的美好未来。

际华三五零二:百年红色基因铸造纺织新篇

走进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五零二”)生产车间,智能吊挂系统有序运转,裁片精准输送至各工位,数字化管理驾驶舱实时显示着全流程生产数据——很难想象,这家拥有智能化生产线的企业,已承载着近百年的红色记忆。近日,《中国纺织报》记者专访了三五零二总经理宋勇林,听他讲述企业从革命烽火中走来、在改革浪潮中转型、向智能未来迈进的奋斗故事。 百年征程红色基因铸就企业底色 “提到三五零二的历史,要从1928年说起。”采访伊始,宋勇林的话语便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在他的讲述中,三五零二的百年征程并非冰冷的时间数字,而是一段与党和人民军队同频共振、共赴使命的红色史诗。 宋勇林介绍,近百年来,三五零二始终紧跟党的领导,从井冈山的红色火种点燃初心,到跟随红军完成25000里长征的艰苦跋涉;从在红色之都延安为战士赶制军装,到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见证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从进驻首都北京承担重要军需任务,再到响应号召从京津大城市走入巍巍太行——每一次迁徙、每一段历程,都镌刻着“为行业成长、百姓幸福”的使命印记。新中国成立后,三五零二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主动融入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浪潮,从“军需保障”向“多元服务”拓展,既延续着为军队服务的核心使命,也开始为百姓生活、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救灾应急时的物资支援,还是日常百姓的职业服装供应,我们始终记得,红色基因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每一个针脚、每一道工序的责任。”宋勇林说。 创新破局老企业跑出“数字加速度 ”在三五零二的生产车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条条高效运转的智能生产线——冲锋衣智能生产线实现从裁剪到成型的自动化衔接,原材料仓储通过智能系统精准管理,包装环节无需人工过多干预即可完成分拣。“传统产业必须改革,尤其是我们这样的老企业,必须用技术创新打破‘路径依赖’。”谈及企业转型,宋勇林直言。 改革的第一步,是从生产线改造入手。宋勇林介绍,公司先后投入资金建设冲锋衣智能生产线、全流程智能化裁剪缝纫线,并对原材料仓储、包装环节进行智能化升级。“以前裁剪环节需要人工排版、手动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误差;现在通过智能裁剪系统,一天能完成过去两天的工作量,误差率控制在毫米级。”他说。如果说生产线改造是硬件升级,那么信息化系统的打通就是软件重构。“在过去我们的生产数据无法共享,导致管理层看不到实时进度,基层员工重复填报数据。”宋勇林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耗时两年梳理全流程数据,最终实现了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管理系统)、GSD(工时标准系统)、吊挂系统、智能存储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的全面打通。 数据显示,三五零二改造后的成效十分显著:企业劳动效率提升23%以上,产品下线时间平均缩短3天,过去需要人工统计一周的生产数据,现在几分钟就能生成报表。 产学研联动编织纺织业未来新图景 “90多年前,先辈们用热血换来了国家崛起;90多年后,我们新时代纺织人要接住这份历史馈赠,用创新编织行业未来。”宋勇林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他看来,三五零二的发展不仅要向内改革,还要向外联动,通过产学研融合强化产业链协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为了让产品更贴合需求、更具竞争力,近年来,三五零二主动“牵手”高校,推进产学研联动。“纺织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高校在材料研发、工艺优化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宋勇林介绍,公司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功能性面料研发”“智能服装技术”“绿色生产工艺”等课题开展联合攻关。 据了解,在与东华大学的合作中,双方围绕特殊功能性材料、安全防护材料、智能材料及其产品、关键生产制备技术升级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联手建设际华-东华特种防护纺织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在与北京大学的合作中,双方建立了安全应急装备产品数值模型,以及应用结构学、动力学优化复合材料设计方案等。“通过产学研融合,我们不仅能加速产品迭代,还能为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整个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进步。”宋勇林说。 谈及未来,宋勇林表示,三五零二将继续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创新驱动发展,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智能化生产线规模,探索‘定制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同时,我们还会深化产学研合作,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大投入,让老企业不仅焕新,更能长青。”
企业资讯
纺织网全国服务热线 纺织:0532-80901166 纺机:0532-80901781 家纺:021-61528936
纺织网全国销售热线
  • 浙江:0571-87671520
  • 江苏:025-83337999
  • 广东:020-88529530
  • 上海:021-61043551
  • 山东:0532-80901781
  • 福建:0592-3301608
  • 安徽:0551-62918188
  • 常州:0519-89996111
  • 无锡:0510-82328089
  • 苏州:0512-67662111
  • 盐城:0515-89909111
  • 更多
展会发布、媒体合作热线:1380896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