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
为进一步提升山羊绒产业检测技术水平,优化产品品质,持续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羊绒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7月19日,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会上,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山羊绒专业委会组织起草的《绵羊毛、山羊绒及其他特种动物纤维检验检测中未明确事项技术处理指引及建议操作指南》对外发布。
会议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焱、副秘书长张书勤中英文双语主持。
多元创新 检测赋能新质发展
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克致辞时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山羊绒生产国和出口国,山羊绒产业意义重大,山羊绒公证检验制度经长期探索建立,2024年完成了一定量的山羊原绒和分梳山羊绒公证检验,且在推行后规范了市场,促进了产业发展,同时检验制度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完善提升。未来,中心将从扩大覆盖范围、优化服务、修订标准、升级技术、建立证明商标等方面推动山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山羊绒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博士、讲师付驰宇介绍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羊绒羊毛纤维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该技术能自动提取并识别纤维表面形态特征,能客观、快速地鉴别羊绒羊毛纤维,仅需处理 5000 张纤维图像即可完成模型训练。针对当前存在的先验能力不足、成像条件受限等挑战,团队提出未来将通过建立全产业链样本库、统一图像采集平台等方式持续升级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总工程师李晓梅介绍了近红外净绒率检测技术的深化与国际标准进展。她表示,净绒率是评定山羊原绒品质性能的重要质量指标,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可实现对山羊绒净绒率的快速检测,同时使用手动方法进行校准和数据库维护。近红外检测技术与手动方法配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山羊绒净绒率的检测效率。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曹楚凤表示,当前,动物纤维制品受损现象加剧,化学污染、机械损伤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但损伤动物纤维鉴别存在技术不成熟、缺乏快速准确方法、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挑战。鉴别损伤动物纤维原则要把握鳞片损伤先排查褪色或前处理原因;能鉴别具体种类的,出具种类并备注异常;无法鉴别则出大类名称并备注异常。
北京和众视野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智宏以多个案例介绍了AI技术在多个毛绒检测项目中,能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并提升测试稳定性。随着AI技术的应用,其在更多混纺测试中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毛绒检测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AI技术并非全能,需要结合具体的测试项目建立使用原则。未来有更多的测试项目可以运用AI技术,需要方法标准的同步。
澳大利亚罗比蒂克视觉有限公司总监托马斯·赫格蒂结合应用实践,就OFDA 技术如何应用于羊绒产业进行了分享。他表示,OFDA作为光学直径分析仪,使用CCD摄像头和特殊的LED光源拍摄纤维图像,是世界领先的图像处理软件,主要分为OFDA2000和OFDA4000型号。其中,OFDA2000主要用于纤维直径检测、产量测量等,中国和欧洲采用相同的测量技术,可确保结果一致可靠。OFDA4000主要是长度测量,可了解不同纤维混纺对细度和长度分布的影响,精确计算短纤维百分比等。
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陕西科技大学原校长马建中表示,未来皮革是相关领域交叉融合的代表性物质,以解决环保、功能智能及应用受限问题为任务,具有科技创新主导,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点,依托多种技术,目标是实现行业“再升级”,呈绿色、高端、智能趋势,涵盖多“皮革+”内容,应用新场景涉及品质生活、医疗健康、军工航天、文物保护等。后续需多维创新,推动行业转型。
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车丽介绍了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实践。近年来,宁夏新澳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从生产、溯源、原料、回收、化学品安全及碳排放量化六大维度,构建起全链条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羊绒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她表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生产链,除产品本身之外,还要提供与消费者价值观相契合的包括材料、生产、福利、环保、化学品安全等公认证明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情绪价值需求。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实践,引领羊绒行业向更环保、更负责任的方向迈进。
全国纺织品标委会羊绒分标委会秘书长孟令红就绵羊毛山羊绒相关国际标准化涉及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毛纺织(IWTO)等组织进行了介绍。她表示,二者在成立时间、宗旨、标准体系上各有特点,中国在IWTO中发挥着积极作用。ISO和IWTO有规范的标准制修订程序,确保标准科学适用。国内羊绒制品分标委积极开展国内标准化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其秘书处单位主导或参与多项国际标准制修订,极大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元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基于颜色模型的智能配色及全色域混色纺纱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该技术突破了传统色纺纱领域未形成多色系配色体系与数字化配色模式的瓶颈,构建了全色域配色理论与颜色预测系统。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纺制出七基色羊绒全色域混色纱、多通道精细混棉彩色纱等产品,并应用于段彩竹节纱织物、渐变色纱织物、彩色纱大提花织物等多种纺织品,为服装、家纺等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色彩选择。
赤峰东黎羊绒技术质量部总经理李星就山羊绒副产物的创新开发与综合利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享。他表示,羊绒脂含有脂肪酸、甾醇、不皂化物等物质,具有保湿、舒缓、修复等特性。羊绒脂因其独有特性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很早,深受消费者青睐,但一直未产量化。随着羊绒脂鉴别技术和相关标准的逐渐建立和成熟,未来羊绒脂化妆品将很快面市,市场前景看好。其核心品类主要有:洗手皂、洗发露、护发素、身体乳液、面霜、护手霜等。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时尚与服饰科技事业部副总监苏健就时尚及羊绒行业ESG 绩效提升与实践进行了分享。他介绍,ESG涵盖环境、社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羊绒行业需重视ESG绩效提升。国际上,欧盟法规最严,美国有波动,新兴市场靠绿色金融崛起,中国正持续完善政策。羊绒行业可通过可再生能源、材料创新等节能降碳,如牧光互补和低压无水染色技术推进;可持续羊绒需遵循降低碳足迹等原则。
内蒙古牧之源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百川介绍了商标和质检双重保护对产业的重要性。近年来,阿尔巴斯山羊绒产业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产品质量检测双重保护机制,实现了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阿尔巴斯山羊绒产业将进一步强化双重保护机制,完善条例保障与全流程规范化操作,优化检测技术以提升指标科学性,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阶段迈进。
蒙古科技大学羊绒专家、副教授、巴德马纳扬布·兰吉尔博士就蒙古国羊绒产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享。他介绍,蒙古国羊绒资源丰富,80%的羊绒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亟需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行产业链深度开发与生产。在蒙古国,可持续性并非一个新概念,受环境限制,牧民每年会根据季节变换而迁移。为了保护羊绒品质和推动羊绒产业繁荣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他希望中国优质企业与蒙古国企业加大合作,共推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
优秀论文发布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刘馨丹发布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推选结果。本次研讨会共征集论文 30 篇,经中毛协组织专家,根据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逻辑性,以数据准确,用词规范,条理清晰为基本原则,专家组表决通过《几种特种动物纤维外观形态的鉴别》等 7 篇论文为优秀论文,表决通过《羊毛羊绒纤维鉴别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等 10 篇论文为提名论文(名单附后)。
检测《操作指南》发布 专题对话深度解读
针对目前毛纺织行业内关于绵羊毛、山羊绒及其他特种动物纤维,在检验检测过程中暂无统一处理依据的疑点问题;因操作和判定尺度不一致,导致检验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难点问题,为此,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山羊绒专业委会组织起草了《绵羊毛、山羊绒及其他特种动物纤维检验检测中未明确事项技术处理指引及建议操作指南》,并在会上进行了发布。
会上,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焱主持,特邀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王莉,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丽忠,天祥(天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陈继红三位专家,分别就五大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一是纯羊绒制品检测报告和建议纤维含量标注的有关问题;二是《分梳异质绵羊毛》团体标准研制及标准体系协调配套问题;三是超粗纤维在绒类制品中的含量判定标准;四是纤维手排长度测量的操作规范统一;五是非绒山羊纤维的检测报告处理建议。该指南作为行业推荐性技术方案,重点关注检测差异较大的共性问题,通过行业普遍认可的优选解决方案,推动并促进我国绒毛检验检测水平进一步提升。协会表示将持续收集实践反馈,动态更新指南内容,并建议全行业共同参与技术规范实践,促进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1
品质赋能,共赢未来! 吉林化纤腈纶产品包芯纱领域应用交流会在江苏盐城举办 2025-07-21
2
聚焦羊绒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2025中国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2025-07-21
3
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 2025-07-21
4
07月21日华宏涤纶短纤为6440元 2025-07-21
5
涤纶短纤商品报价动态(2025-07-20) 2025-07-20
6
丙烯腈商品报价动态(2025-07-20) 2025-07-20
7
07月20日国产丙烯腈为8960元 2025-07-20